家庭是孩子的港湾,是为孩子遮风挡雨的避风港。可是当孩子步入青春期后,强烈的自我意识让他们变得有点难相处,往日的乖孩子仿佛变了一个人。那么这时候的青少年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呢?同样的家长们又该怎么和孩子相处?

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青少年怎么和家长相处

【青少年和家长相处】青少年怎么和家长相处 家长与孩子的相处之道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础。父母和子女是血缘最近的直系血亲,为家庭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父母和子女之间关系处理的好坏则是家庭和睦与否的关键,这个关键到底是父母主宰还是子女主宰?怎么样才能正确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并让他们真的领略到这种爱,接受这种爱。家庭中充满幽默、欢乐的气氛;家庭使孩子有成长的机会,孩子有一个可以回忆的快乐童年等。和谐家庭应是生活气氛宽松民主,家庭取向健康积极,成员之间互助奉献、和睦友爱、尊重理解、充满活力的新型家庭。

作为一名中学生,每天和同学们在一起,除了讨论学习,谈论同学或者老师之外,更多时间可能就是在听妈妈唠叨,所以和同学们也有了一个新的话题,就是谈论谁的妈妈更唠叨。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几乎所有的妈妈都一样,总是爱说我们不努力,学习没用心,不勤劳,在家不爱做家务,不要太贪玩,不准谈恋爱,不准总是看电视...为什么总是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难道我们真的什么都做的不好吗?甚至更多孩子和爸妈说不了几句话就吵架,只能用有代沟,没法沟通来结束聊天谈话话题。当然我也了解了一些家长,问过他们的想法,他们总是很自我的说:我每天为孩子操碎了心,为了他我牺牲了自己的娱乐时间,放弃了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每天对他苦口婆心的,

说也说了,打也打了,可是就是不听话,学习成绩怎么也上不去,作业也不好...孩子有孩子的苦衷,家长有家长的抱怨,为什么会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1、矛盾的存在及原因。

中学生正是青春期,青春是快乐的,也充满了烦恼和压力。调查表明,我国有情绪障碍的青少年达3000万人。而只是遇到小小的挫折而选择轻生者也时有耳闻。心理咨询和疏导正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

在与学生、家长的直接接触中,专家发现学生与家长之间的矛盾最为集中地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①是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期望值过高,让学生感到太大压力;忽视孩子其他素质的提高,特别不注重孩子情绪、情感的变化。

②是父母对孩子的交往,尤其是与异性同学的交往干涉较多,习惯于盘查对方的情况。

③是家长对孩子过分关爱或者对孩子评价不妥,从而引发亲子矛盾。

④是家庭不和睦,孩子与父母一方感情疏远,长期不说话,甚至产生反感。

⑤是家长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干涉,比如限制外出和活动,家长往往是害怕孩子学坏了,但孩子认为自己要出去接触社会,增长见识。

⑥是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有的甚至是把双向沟通变为父母单向的训斥。

⑦同时,还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高学历、知识水平高的家长与文盲 家长更懂得怎样与孩子相处。前者接受过高等教育,明白交流和沟通的重要性;后者因为缺乏知识而十分尊重知识,更能理解孩子。而初等文化程度的家长最不易与孩子进行交流,总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要求孩子,结果就会产生分歧。这样的家长更需要关注,这些家长普遍存在对孩子施教方法简单粗暴的现象,命令式多于商量口气;加上学校对学生与家长的教育指导滞后也是产生矛盾的主因之一。

调查统计表明,中学生与家庭的矛盾高于师生矛盾:61%的中学生认为自己与父母存在矛盾;82%的中学生认为家中有一个人最啰嗦;认为自己在家得不到尊重、父母经常不与自己交流的中学生有15.2%,远高于学生认为与教师有矛盾的1.7%。

心理专家说,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是家长和学生双方的态度好,沟通所有的矛盾都是可以解决的。父母要学会尊重孩子,不要被好奇心、猜疑心所左右,更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孩子身上;而子女则要理解父母的苦心,即使父母在某些方面令自己反感,也不要出言不逊,激化矛盾,双方可用心设计一些轻松、有趣的话题加强沟通。

亲子矛盾源于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

心理专家曾对学生家长做过深入调查:反应出家长普遍不懂得如何教育子女。有76%的中学生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籍。虽然时代在进步,可家长更多的还是继承上一辈的教育方式,结果现在亲子矛盾愈演愈烈,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这恐怕也是社会长期忽视心理科学所付出的代价。

2、如何解决矛盾

2.1有足够支持

心理学家表示,现在的社会,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问题就是“溺爱”,包办生活里的一切大小事务,对读书学习过分看重。其实,“为什么不让孩子和你一起学习做家务,一起处理生活里的大小事情呢?”很多家长没有意识到培养一个高情商的孩子的重要性。“该给的没给,不该给的又给得太多。”

“其实我们不需要什么都给孩子。”在孩子的早期,父母需要做的唯一一件事情就是支持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爱,让孩子建立自信。“这比孩子能否考第一、能否考上好大学都重要。”有足够爱和支持的孩子,进入社会后,更容易成功。这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那什么是爱?打个比方说,如果孩子是一粒苹果树的种子,就让孩子快乐地做一棵苹果树,父母只要为他们施肥浇水、给时间他们去成长就可以了;而不是去要求他们做一棵葡萄树或者别的。“要求过多或不合适的要求,只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伤害。”

2.2多沟通,站在不同的角度考虑孩子的想法

父母应该是子女最可信赖的朋友,作为家长,一定要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很多家庭亲子关系日渐淡漠,再加上孩子的自主意识不断增强,孩子开始渴求亲子之间的平等交流,这些都应该引起家长的注意。

当孩子对家长的话无动于衷时,家长的教育的作用就变得很微 弱。一些孩子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索性与家长背道而驰,处处与家长作对,做出一些不理智甚至是违犯法律的荒唐事。

家长在充分发挥作为父母的主导作用,有意识地带领孩子搞一些符合心理特点的、宽松的亲子活动,将孩子的注意力从一些不良嗜好上解脱出来,多给予孩子理解和尊重,让孩子在亲情的关爱和帮助下健康成长。

2.3尊重孩子的隐私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上中学后,不再像过去那样和自己说心里话,似乎总有事瞒着自己,甚至还给自己的抽屉上了锁……家长们开始心急、焦虑,开始担心子女变坏,过多的担心导致家长像一个训练有素的“间谍”,时刻关注子女的一举一动,稍微有点动静,父母就会变得异常紧张,于是常常通过偷看孩子日记、翻阅孩子的QQ聊天内容和电话通讯记录等方式加紧对孩子们的管教。这样一来,孩子全无隐私可言,他们像防“小偷”一样防备家长。再加上代沟等问题的影响,家庭关系变得更加紧张。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一些不愿意让人知道的小秘密,通常情况下,其实并不是真的什么难以告人的秘密。父母完全没有必要“草木皆兵”。有时候孩子写日记其实是自省,是自己与自己交流的一种方式,在心事没有办法和别人说的时候,写在日记里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调解情绪。如果家长没有经过允许私自偷看孩子的日记,孩子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感和抵触心理。一旦双方形成隔阂,再对孩子进行有效教育就会非常困难。

2.4对孩子有足够的尊重

没有注意维护孩子的自尊,没有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家长们一般总认为孩子就是孩子,就要按照家长的要求去做,不懂得孩子大了,他有他的思想,有他的意愿。你要求他做事情之前,你要好好和他商量,听听他的想法。除非在紧急情况下,你可以命令他,但事后也要做出解释。只有他在思想上认同你的观点和要求,他才会努力去做。

有些家长在平时说话中,或在外人面前评价孩子时,常常不给孩子留面子,有意无意之间伤了孩子的自尊心。例如,有一个学生很懂礼貌,在家里对父母可能比较随便,但见到外人总是那么彬彬有礼。但他妈妈却对老师说:“老师,他那是假面具,这个孩子很虚伪,你别相信他。”每一个人都很在意他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都希望给别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如果一个母亲这样评价她的孩子,你想孩子会怎样看待他的母亲?老师很郑重地告诉这位家长:“孩子需要假面具,他需要在外人面前维护他自己的形象和自尊,他希望别人能看得起他。如果这仅仅是假面具的话,我们希望这种假面具戴得时间越长越好,时间长了就成真面具了。”后来经过较长时间的接触,老师发现这个孩子有很多优点。有一次老师和他在一起深谈,尽管在提到他妈妈时,他有许多抱怨,鼻涕一把泪一把,说明母子之间积怨太深,但他还是表示,为人子,要孝顺。可见孩子还是很懂道理的。

3、家长学习班

现在社会也很关注这个问题,同时也开设了相关的家长学习班, 让更多的家长可以培训学习有效的和孩子的沟通方式方法,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做到更好的沟通,共同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所以建议家长也可以花时间去真正的学习到有效的爱孩子的方法,抛弃溺爱。

总结:当然构建和谐社会,都是从我做起,无论家长还是孩子,都是一个学习进步的过程。人与人要想做到融洽,就要有包容的心理,孩子在慢慢长大,家长是辛苦的,需要适应他们不同时期的变化,不光是身体的变化,还有更多的是心理变化,所以提倡家长多与孩子进行真正的心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