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悠久的发展历史。在一些主要流传地区,几乎是村村有鼓队,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传承,经久不衰。正由于它流传的时间长、范围广,参加的人数多,所以,舞蹈的基本形式和动律虽然大致相同,但在不同的地区,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演风格和习俗。那么,腰鼓有哪些演奏手法呢?
腰鼓简介
腰鼓属打击乐器。形似圆筒,两端略细,中间稍粗,鼓长约34厘米,两面蒙皮。鼓框上有环,用绸带悬挂在腰间,演奏时双手各执鼓槌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腰鼓在民间十分盛行,人们跳着腰鼓舞,变换队形,或行走或在一个场地内边舞边敲。同时也用于民间秧歌舞。腰鼓最初流行于陕西,后来在全中国发展流行。在表演的形式和技巧上,变化极为丰富,在民间流行极为广泛,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表演形式。近年来,腰鼓舞已在许多大、中城市的居民中兴起,其主要是自娱自乐,同时也是一种丰富的业余生活。
腰鼓的奏法
腰鼓奏法变化繁多,如“中国”、“止点”、“单点”、“花点”、“乱点”、“长点”、“流水”、“紧三锤”等。鼓点与动作结合的技法则有“凤凰三点头”、“老虎大洗脸”、“雷神鼓”、“蝴蝶飞”、“鸡啄米”、“马步大缠腰”等。民间腰鼓队在喜庆节日里表演腰鼓舞,可多达数百人,往往分成两个队,具有竞赛性质,以增加欢腾热烈的气氛。
打腰鼓
打腰鼓一般是由多人组成的方队集体表演的。表演时,演员腰间斜挂小鼓,双手持鼓槌,随锣鼓、唢呐的伴奏声挥臂击鼓。其动作,时而腾挪跳跃,热烈奔放;时而轻敲慢打,柔和灵巧。
其队形,时为长龙,时为方阵,变幻有序,步伐齐整。特别是年轻演员,在表演中极其投入,龙腾虎跃,充溢着阳刚之气,往往博得观众的阵阵喝彩之声。
打腰鼓的技巧
腰鼓舞亦称“打腰鼓”,民间舞蹈形式之一。解放前流行于陕北一带的民间舞蹈,多在年节喜庆时演出,有时也插入秧歌队伍中,随着秧歌队边敲边舞。解放后几乎遍及全国。流行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省内各地,为集体舞。
表演者有腰鼓手十数人或数十人,男女各半,并配有双镲和军鼓军号数人。腰鼓手男者头上带打布,上身穿白色或绿色对襟褂,下身穿彩裤,腰扎带,面画简妆,一副英武之像。
女者顶头巾,身着彩衣。所用腰鼓长约1尺左右,直径5寸,表演时,腰鼓系于鼓手腰上。鼓手手执鼓槌,左右开弓,时而击边,时而击面,同时变换各种队形,并表演跑、跳、蹦、丢单叉、丢双叉等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