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的症状有哪些?若5~6岁以后的孩子经常性尿床,就称之为遗尿,小儿遗尿男孩比女孩常见,且夜晚多见,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那么遗尿症的治疗方法是什么?
【遗尿症的症状】小孩经常遗尿怎么办 遗尿症的治疗方法
小孩经常遗尿怎么办
长期睡中尿床,醒后方知,称谓遗尿。轻者3-5天一次,重者一夜尿床2-3次或更多。患者多表现为呼叫难醒、强拉下床仍模糊不清,尿脬小、夜尿多,白天尿急、憋不住尿,晚上需家长叫起夜,不叫则尿、尿后不知,多动、注意力不集中,性格内向,自卑、不爱说话,学习成绩差等。尿床是由于排尿中枢神经、肾、大脑内分泌、膀胱、脾胃等脏腑功能不协调所引起,有的还与遗传有关。 小孩一般都在2-3周岁之后逐渐就不会晚上尿床了,一般情况下都是一夜不带动的睡到天明了,或者晚上喝水多了偶尔自己叫大人尿泡。所以只要小孩尿床一般都是有诱因的,要区分功能性病变和器质性病变,功能性病变用药都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器质性病变要及时找出诱因,需要不引起尿床的疾病治好,尿床症状才会得到康复的,但是器质性疾病不常见,一般功能性遗尿出现的多。
遗尿病形成的原因与一下因素有关
1,膀胱小、膀胱括约肌功能差,白天小便次数多,有尿憋不住,有尿急、尿频现象,有个别的孩子白天还有尿裤子现象。
2,大脑内分泌失调,肾气不足,晚上12-2点之间尿床,叫时迷糊,不叫则尿。
3,脾胃虚弱,饭量小,挑食,体弱多病,易感冒上火闹嗓子。
4,膀胱中枢神经功能失调,灵敏度差,神经感受器传递信号有误,早上凌晨有尿不能醒,导致的尿床,
5,肾虚,发育慢个子矮小,晚上出盗汗,白天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差,记忆力差,
6,拍X光片显示隐性脊柱裂的患者,一般表现为白天小便次数的,中午睡觉尿床、晚上睡觉尿床3-5次或更多,或者有遗传的患者一般表现症状都是比较重等等。
以上原因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互为因果,互相制约。只有从补肾健脑,调理脾胃,促进膀胱功能恢复,疏通营养神经入手全面调理身体,缺一不可,只有全面综合治疗了,我相信是可以完全治愈的。遗尿病不算什么大病,只要认真对待,都是可以治好的,一定要有信心。
遗尿症的治疗方法
遗尿症的处理
遗尿症治疗的方法很多,主要原则应是尽量避免有创的诊治方法,除非怀疑可能存在较为严重的器质性病变。不能向孩子灌输如还是尿床就要进行很痛苦的打针吃药作为惩罚,孩子产生恐惧后会对遗尿症的治疗失去兴趣,将会严重影响到行为治疗的疗效。培养孩子对遗尿有正确认识,不要恐惧遗尿,应是孩子成长中的一种暂时现象,让孩子有信心积极参与遗尿症的各项行为治疗。这种对孩子进行普及教育,认识遗尿症,树立起治疗遗尿症的信心,常称之为认识遗尿疗法(studying enuresis therapy),看似简单,但一旦孩子对遗尿有了基本认识,并消除了遗尿带来的恐惧和害羞,以后的行为治疗疗效将大大增加。
1. 促动和责任感训练治疗(motivational and responsibility therapy)
所谓促动治疗就是培养孩子接受遗尿治疗的主动性。如对遗尿情况进详尽纪录或纪录排尿日记,无尿床时和一段时间内有进步时可给孩子一定奖励,逐渐培养孩子积极要求治疗遗尿症的主动性。责任感训练指让患儿对遗尿产生的后果负一定责任,如尿床后要求患儿及时洗澡,自己换下尿湿的衣服和床单并亲自放到洗衣机内,让患儿知道遗尿后不但会给自己,也会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尽量减少遗尿次数将明显能帮助父母。其他行为治疗有晚上限制饮水量,上床睡觉前小便,鼓励孩子日间多饮水,避免对膀胱有刺激的食物,如汽水、韩咖啡因饮料、巧克力和柠檬等;洗澡时避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清洗会阴。
2. 膀胱训练(bladder training)
膀胱训练在遗尿症治疗中起着一定的作用。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遗尿症的缓解多少与日间排尿次数减少和膀胱功能容量增加有关。膀胱训练内容包括学习如何抑制排尿反射和逐渐延长两次排尿间隔。让孩子认识到有尿意时不要马上去厕所,可以找个地方坐下、下蹲、交叉双腿或收缩肛门括约肌等各种方法抑制排尿感。同时要记录排尿日记,及时了解膀胱训练的进展。儿童正常膀胱容量经验公式(盎司)=年龄(年)+2[13],如为7岁儿童,其正常膀胱容量即为7+2=9(盎司,每盎司=28.4克)。将膀胱功能容量逐渐扩张至与以上年龄公式计算出的容量即可。日间增加饮水量有助于增加膀胱训练的疗效。但是单纯增加膀胱容量并不能有效治疗夜间遗尿症,常作为辅助治疗手段之一[14]。
3. 条件作用治疗(conditioning therapy)
条件作用治疗主要指采用一电子装置,该装置放在尿垫内,遇到有尿床时即报警,及时叫醒患儿并排尿,以避免完全尿湿。目前对电子警报式条件作用治疗的机制了解甚少,认为膀胱充盈诱发逼尿肌反射排尿,电子装置测得少量尿液后报警,患儿闹醒后即可抑制逼尿肌反射,最后正常排尿;以上的过程长期反复,可能在夜间膀胱充盈和逼尿肌反射抑制之间建立了直接的联系,最终治愈遗尿症[15]。条件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患儿或家长对如何使用电子报警装置缺乏认识。关键是电子警报器响时一定要叫醒患儿(无论是电子警报器的响声还是家长叫醒均可),患儿醒后立刻到卫生间排尿。治疗初期,每天在孩子上床睡觉前,要反复练习电子警报器响后所需做的事情,逐渐训练孩子,在警报器响后学会收缩尿道括约肌终止尿意(类似于膀胱训练),自己解除电子警报,然后到卫生间排尿,换好尿湿的衣裤,重新连接好电子警报器,让患儿逐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能明显提高患儿参与治疗的积极性反复训练能减少复发的可能性,也可逐渐撤出一些辅助药物治疗,如丙米嗪,抗利尿药物和抗胆碱能药物等,以增加条件作用治疗的疗效。在行为治疗取得一定疗效后,还可鼓励孩子睡觉前饮水,尽可能提高孩子的控尿能力。
药物治疗
1. 抗胆碱能药物
常用抗胆碱能药物有奥希布宁和普鲁苯辛。抗胆碱能药物能增加膀胱容量,但安慰剂随机对照研究显示单纯采用抗胆碱能药物治疗夜间遗尿症的疗效与安慰剂无显著性差异[16]。因此对膀胱功能容量相对较小者,可在进行行为治疗的同时辅助抗胆碱能药物治疗,能减轻或加快缓解遗尿症[17]。抗胆碱能药物的常见副作用有口干、眼干、严重者有参与尿量增多或排尿困难并可因此诱发泌尿系感染的发生;还有些孩子出现的性格改变、幻视和恶梦等也可能与该药物的中枢不良反应有关。5岁以上的患儿奥希布宁的剂量可从2.5mg每天两次开始,根据疗效和所耐受的副作用逐渐剂量。
2.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常用药物为丙米嗪。尽管该药物用于遗尿症治疗已有很长的历史,但目前对丙米嗪治疗遗尿症的机制仍不甚清楚,最可能的机制也与膀胱容量的增加有关[18],增加膀胱容量的疗效可能与其抗胆碱能的作用有关。另一种机制可能与其本身的抗抑郁机制有关,也可能影响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模式等。
一般建议6岁以上的患儿才考虑丙米嗪治疗。开始剂量25mg睡前口服一次。可根据疗效和副作用的耐受程度逐渐增加至50mg睡前口服一次。12岁以上者可逐渐增至75mg睡前口服一次。最大剂量不能超过2.5mg/Kg/天。由于丙米嗪有心毒性,服药者应定期复查心电图,对P-R间期延长或出现心室传异常者应及时停药。丙米嗪不但有抗胆碱能药物的各种副作用,更为严重者如剂量过大,可引起严重的心毒性反应,低血压,呼吸功能不全等致命合并症。
3. 去氨加压素(Desmopressin)
是一种ADH类似物,有强烈的抗利尿作用。治疗遗尿症的主要机制是减少夜间尿量形成,是尿量少于膀胱功能容量,从而防止尿失禁的发生。该药物剂型为喷雾剂,开始剂量为每次睡前两鼻腔各喷一次(共大约20mg)。可逐渐增加剂量,但每天不能超过40mg。副作用有流鼻涕、鼻塞和鼻出血等。该类药物并不适合日常治疗,多用于一些特殊场合,如和同学一起住宿等。
夜间遗尿症的综合处理原则
有夜间遗尿症地患儿,其饮水习惯多为上午喝水很少,饮水主要集中在下午和晚上。由于这些患儿的膀胱功能容量通常也明显减少,因此小容量膀胱加之夜间尿量过多为遗尿的发生提供了条件。患儿通常睡眠很深,膀胱憋涨的刺激不足以促醒孩子起床排尿,从而诱发或加重遗尿症的发生。因此夜间遗尿症的治疗应从调整患儿的行为和环境开始,如鼓励孩子白天多饮水,训练孩子进行膀胱储尿锻炼(增加膀胱的功能容量),避免一些刺激性食物,辅助促动性和责任性训练,必要时可辅助抗胆碱能药物以增加膀胱的容积。晚上应限制饮水,减少夜间尿量的产生;患儿睡觉前应如厕。通过以上努力,患儿晚上上床前膀胱排空,膀胱容量也因膀胱训练或辅助药物治疗而增加,夜间尿量又明显减少,一般能明显减少或缓解夜间遗尿的症状。也可服用去氨加压素减少夜间尿量的产生。
对以上治疗无效,日间遗尿或膀胱容量减少得到一定控制,无明显合并症的夜间遗尿患儿可进一步采用条件作用治疗。对已受主动性和责任性训练,对治疗能充分配合的患儿,条件作用治疗是一种有效而安全的方法。一旦夜间遗尿得到控制,可逐渐减少抗胆碱能药物的用量直至停药,也可逐渐增加晚上饮水量,提高患儿对饮水的耐受程度,逐步恢复患儿的正常生活状态。
去氨加压素是一种强效抗利尿制剂,能迅速起效抑制尿液的产生,因此多作为临床应急药物辅助遗尿症的治疗。如参加露营活动等临时使用可明显减少遗尿发生的可能性,便于患儿参加集体活动。由于该药物干扰正常生理作用很强,也能明显干扰其他行为治疗的疗效,有明显的副作用,价格也昂贵,日常治疗中不主张采用该药物。
丙米嗪适用于与日间遗尿无关,有轻度膀胱容量减少的夜间遗尿患儿。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应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对无明显先天发育障碍的遗尿症患儿,通过以上的综合治疗症状大多能得到控制。如症状未缓解,要重新评估患儿的病情,进一步检查可能存在的器质性因素;也应仔细回顾保守治疗的过程,往往一些细节上的疏忽而导致行为治疗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