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用来驱除疫鬼,消灾除难。“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驱鬼逐疯的宗教辟邪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为“傩舞”。那么黎族面具舞有哪些表演形式呢?黎族面具舞起源于什么时候呢?下面本文就为大家介绍黎族面具舞的起源以及传承价值,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用来驱除疫鬼,消灾除难。“傩”是我国古代华夏民族的一种驱鬼逐疯的宗教辟邪仪式,而在举行这种仪式时跳的舞蹈称为“傩舞”。黎族面具舞主要在“傩祭”时表演。跳这种舞蹈时都戴面具,一般为木制。
一.起源与传承
傩源于周代宗教辟邪祭祀活动,相继传播于中原各地,后来随着中原文化的发展,“傩”逐渐退出中原,转向西南地区传播扩散。“傩”应是由汉族巫觋输入五指山区的。“傩”不仅是巫觋在驱鬼逐疫时所施行的一种巫术手段,且又是民间宗教祭祀舞蹈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黎族人之所以对外来的“傩”文化艺术能够从抵制到接受认同,是通过反复的窥望,探询和进行辟邪实验过程中,从中体味到“傩”很切合本民人民的辟邪文化口胃,尔后由土生土长的黎族“鬼公”从本民族辟邪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傩”进行一番改造,充实了新的辟邪思想内涵和艺术表演形式,变汉族“傩”为黎族“傩”。
现今只发现聚居于白沙县的润黎,保亭、琼中县的杞黎,陵水县和三亚市的哈黎等三个民族支系中把“傩”传承沿袭了下来。
二.表演形式
1.扮演主角
跳黎族“傩”的扮演主角是“鬼公”,有少为几个多则二、三十个助手配合,表演时所有扮演者都得戴上面具,一般为木制,谓之“刻木为面”,是“鬼公”与恶鬼进行生死搏斗的护身符。其面具的制作材料,最初是上山砍伐易于雕刻的木棉树、棕榈树原木削制,后来改用厚皮树皮、槟榔包衣或厚纸皮制作代之,每次赶完鬼,就把它送到村路口焚烧或扔掉,以示送走了一切鬼邪。
2.两种类型
经“鬼公”引进加工后的黎族“傩”,有两种类型及艺术表演形式,即驱“傩”鬼和招“傩”魂。哈黎族人把最凶恶的鬼叫做“瘴疠鬼”、“五刀鬼”。是出于黎族人崇拜万物有灵观念,认为在冥冥之中有不少看不见的妖魔鬼怪,经常出来摄捉活人的“生魂”而致人生病,死亡,或把灾难带给一个村寨,使人畜患病。
3.表演时间
驱逐“傩”鬼大多在夜晚进行。
4.表演过程
由“鬼公”及2位助手身着黑灰色长袍,腰束黑色腰带,头缠黑头巾,“鬼公”额上摘了支雉尾,腰带长尖刀袋,2个助手额上亦插1支雉尾,其中1人提弓搭箭,另1人手提利箭。扮演“瘴疠鬼”的5人,请一色的着黑色长袍,面戴木刻面具,代表尖头大耳、青脸獠牙、阔口大鼻等5种“瘴疠鬼”,个个面目狰狞,恐怖可怕。
跳舞时,在庭院里用簸箕摆供9个小碗,前面3个盛酒,中间3个放煮切好的牺牲(牛或猪)的心、肝、肠等内脏,其上还泼洒一点动物鲜血,后面3个盛饭。这些祭过鬼的供品,任何人都总吃,怕致人生病。摆好祭品,任何人都作法事,口念咒语:大意是说现在有妖精鬼把瘟疫灾难带给本村(或某一黎家),请“天皇大帝”速派神兵神将前来助我驱鬼逐妖消灾除难保平安。“鬼公”在证实神兵神将均到齐后,就拔出尖刀,他的助手1人张弓搭箭,另1人高举利剑,“鬼公”立即大声喝令诸“瘴疠鬼”现形。斯时,扮演“瘴疠鬼”的5人戴上面具登坛,每个“瘴疠鬼”双手张开高举,随着咚咚呛、咚咚呛的鼓钹声,左右摇摆跳跃,口中发出“吱吱”!“咕咕”的怪叫声,轮番的前进后退,做“抢吃”状。
“鬼公”却在众鬼面前挥舞尖刀,用力抬脚跺地,举刀左刺右戳,拍地指天,口中不停地吆喝,厉声诵念咒语。其大意思是:你们这些“瘴疠鬼”肆虐作恶,天地不容,现已给你们酒食,你们必须立即离开本村或某黎家,不许再来作恶为害于人。可这些“瘴疠鬼”是不会轻易退走的,只有与“鬼公”经过几个回合搏斗以后,“鬼公”方下令神兵神将出击,围观的人也大声呐喊助威,场面斗争激烈,气氛推向高潮。斯时,“瘴疠鬼”才被逼跳跃后退,“鬼公”及助手和观众步步进逼,把“瘴疠鬼”逐出村路口外面,并把摆供的祭品也向“瘴疠鬼”泼去,以示迭走一切邪气。随后由“鬼公”拿路蔸勒叶打活套结高挂于村路口,拒外村人进村,逾5天后再由“鬼公”来解忌。
黎族人认为,人死后的“鬼魂”即离开了尸体,毫无目的地在村外荒野里游荡。为使死者之亡灵回归到“祖先鬼”居所团聚,不让它做孤魂野鬼,白沙县润黎及陵水县、三亚市的哈黎丧家,都要请“鬼公”为亡灵跳“傩”招魂。
三.面具舞目的
黎族认为人之所以会生病,大多是由恶鬼作祟所致,只有通过“鬼公”去求助于神灵的力量才能逐走病魔。为此目的,黎族人要举行一定的仪式,即由“鬼公”在病人身边一面念咒,一面跳舞,直到跳得汗如雨下,完全进入一种神魂颠倒的迷醉状态,才能实现了病人和“祖先鬼”的联系,依靠“祖先鬼”和神灵力量去逐邪除妖,禳灾祛病。
四.入选省级名录
序号 编 号 项目名称 申报地区或单位
12 Ⅲ-3 黎族面具舞 东方市文化馆
五.众多的黎族宗教祭祀
凡黎族人举行的一切驱鬼逐疫祭祀仪式,几乎都是把歌、舞、乐相结合在一起进行的,故“鬼公”跳“傩”时很重视咒歌和锣、鼓、钹、唢呐、木卜、木杵等巫音之互相配合的奇妙作用,因为歌是接鬼的咒语,巫音则具有通神、引神、驱鬼和逐恶的辟邪能力。在“鬼公”唱歌、跳舞的表演全过程中,只有通过音乐的紧密伴奏,方能增强热烈和浓厚的艺术气氛,让神灵及围观者都一同受到感染和陶醉,以期达到既娱神又娱人,人神共乐,使人好像走进了一个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之中,而忘乎其所以。
这种舞蹈一般都是在晚上进行,舞者多为宗教职业者。由于渲染的是人、鬼、神三界的关系,因而整个场面气氛极为凝重肃穆,舞者十分虔诚投入,配上古朴的舞蹈动作、低沉的音乐和颤抖的念经声音,使围观者也仿佛跟鬼神进行了一次生与死的较量。黎族社会在宗教信仰上基本处于原始宗教阶段,这种信仰反映到舞蹈,使黎族舞蹈更具浓厚的迷信色彩和远古巫风特点,众多的黎族宗教祭祀舞蹈便是如此。
相关推荐:
海南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约你看琼剧 学黎锦 知海南文化
【海南文化】海南历史文化 海南民俗文化 海南节日活动
海南有哪些特色节庆活动 海南特色的节庆活动大全
独具魅力的海南椰子文化 海南椰子文化概述
黎锦主要有哪些图案 黎族织锦工艺特点概述
临高人偶戏有哪些表演特点 临高人偶戏历史起源及传承价值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