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东、北两端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西接内蒙古南邻吉林,全省面积四十六万多平方公里,是我国的边陲大省。同时,黑龙江又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区,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其他少数民族有蒙古族、满族、朝鲜族、回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民族杂居状况使得人们在日常交际中形成了今天的黑龙江方言。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黑龙江话吧!

黑龙江方言特色介绍 黑龙江地方言概述 黑龙江方言有哪些特点

一.黑龙江方言历史沿革

黑龙江方言可以有两种理解,广义的看法认为应指黑龙江省内所有居民使用的方言,本文取狭义的理解,即认为黑龙江方言特指黑龙江省内汉族人所使用的方言。本文主要从黑龙江方言的词汇特点来展开讨论。

黑龙江方言词汇中借词丰富,这是黑龙江方言词汇中非常显著的特点。这一特点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原因造成的:第一,黑龙江省地处东北边陲,远离中原腹地,千年来这片土地一直是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几百年来,汉族与各少数民族杂居,语言接触频繁,这就赋予了黑龙江方言词汇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语言借词。第二,黑龙江省毗邻俄罗斯,两国之间文化经济往来频繁,因此,作为两种文化交融碰撞的结果,黑龙江方言中保存着很多俄语借词。

黑龙江省在地域上远离中原腹地,长期以来都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千年的岁月里,这片黑土一直抚育着满族、鄂温克族、赫哲族、鄂伦春族以及蒙古族等少数民族,这些狩猎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明清之后,汉族人大量由关内迁往关外,逐渐成为黑龙江省人口的主流。汉族先进的文化、经济水平以及政府对汉语“官话”地位的确定,使得汉语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战胜了各民族的语言而成为黑龙江省的通用语言。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语言政策更使得普通话的使用范围日益扩大,少数民族的孩子在学校也以普通话为主要学习语言。在语言的接触过程中,一方面,汉语战胜各少数民族语言成为黑龙江省各民族之间的通用语,在有些民族内甚至实现了语言替换,成为少数民族的第一语言,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各民族联系空前加强的今天,我们的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在消逝,人口在减少,很多没有文字的语言已经成为历史的绝响。另一方面,在各少数民族和汉语的文化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也在汉语中留下了自己的印记,成为黑龙江方言词汇中独特的一部分。

黑龙江方言词汇中有大量的来自少数民族语言的借词,满语借词尤多。满语借词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地名。黑龙江绝大多数的地名都是由满语地名音译得来的。例如巴彦,原名为“巴彦苏苏”,“苏苏”在满语中是高粱的意思,“巴彦苏苏”意为“富裕之乡”;这样的地名还有“佳木斯、伊春、嫩江、加格达奇、同江”等,这些地名中都蕴含着浓厚的游牧民族文化色彩,不过随着满语的逐渐消失,这些地名现在已经很难探究其本义了。

除了地名,满语借词还渗入到汉族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些甚至成为常用词,在很多时候,人们很难分辨出普通词语和满语借词,这是两种文化深入接触的结果。黑龙江方言词汇中有一些生动的形容词也是来自满语借词。例如黑龙江人在形容人经济困难时常说“穷得叮当响”,这里面的“响”是汉语使用者说话时习惯性的加词,实际上“叮当”一词在满族中的意思就是很穷。相似的例子还有“特勒”,意为“邋遢”;“马哈”意为“糊涂”等。黑龙江方言词汇中有的事物的名称也来自于满语。例如《红楼梦》中写怡红院的丫鬟在炕上抓东西玩,这个游戏玩的玩具在黑龙江叫“嘎拉哈”,“嘎拉哈”一词也是来源于满语,最开始说的是羊腿上的关节骨,后来泛指一切动物的关节,类似的还有“沙琪玛”“胳肢窝”等。黑龙江方言词汇中也不乏来自满语的动词。例如黑龙江方言词汇中有“嘞嘞”一词,使用时多含有贬义,就是满语中“说”的音译。类似的还有“埋汰”意为“贬低、污蔑”等。除了满族,其他少数民族也都或多或少地在黑龙江方言中留下自己的印记,这些词语极大地丰富了黑龙江方言的词汇系统,成为黑龙江方言的一种独特的个性特点。

另一方面,黑龙江省位于中国疆域的最北端,黑龙江省东、北两面与俄罗斯接壤,在长期的社会接触中,两国的语言也发生了密切的接触,汉语从俄语中吸收了大量的借词。在今天的黑龙江方言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痕迹。不过这种语言接触的程度并没有很深,只是停留在词汇的借用上,并未进入语言结构层面,借词在类别上也是名词占大部分。

这一时期黑龙江方言中的俄语借词主要是名词类的,名词类包括人物名称、事物名称等,如当时哈尔滨地区称官员为“戈比旦”,称猪为“丘斯卡”,称裙子为“布拉吉”,称市场为“八杂市儿”等等。最有意思的还有,在黑龙江方言中经常用“笆篱子”代指监狱、看守所,其实这个词也是来自于俄语,属于音译兼意译的翻译方法。“笆篱”的音在俄语中是监狱的意思,但这两个汉字在汉语中也可以理解为圈禁,这样看来,这一词算得上是借词与民族语的完美结合了,以致很多人不能理解为什么这个词算是借词。俄语的借词还有很多,如骚达子意为“士兵”、老伯代意为“苦力”、玛达姆意为“夫人”、杰乌什卡意为“姑娘”、杜拉克意为“傻瓜”、谷瘪子意为“商人”等。除了名词,黑龙江方言的其他词类中也有一些俄语借词,如作副词的:涅肚意为“没有”;作动词的:拔脚母意为“走吧, 该上路了”;作问候语的:德拉斯意为“您好”;作形容词的:哈拉哨意为“你好或好”,普罗哈为“不好”等等。丰富的借词是两个不同语言的民族深入密切交往的印证。

总而言之,黑龙江方言中的少数民族借词和俄语借词是其重要的特点,这一特点体现着各民族的相互交融,有着独特的地域风情。但是现在,这种特点在逐渐消失,在汉语普通话日益推广的今天,方言到底要不要保留的问题也是学界几十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没有人会希望自己家乡的方言特色消失,在不影响整个社会的正常交际的情况下,我们还是要呼吁保护方言特色,保护我们自己家乡的语言文化。

二.黑龙江地方言盘点

嘎哈?-—干啥? ;希古恼能——泥泞 ;老太太尿罐——挨泚没够儿 ;小孩拉屎——抓了 ;叶和?--形容很惊讶的感觉 ;艾还—表示对别人问话的肯定回答 ;揣咕—折磨 ;土豆炖酸菜——硬挺 ;麦糠加酒糟——可劲造 ;呐——形容人比较厉害或者人品不好 ;小鸡吃黄豆——踉跄 ;豆腐掉灰堆——吹不得打不得 ;灶坑打井,房笆开门——不善交际 ;大姑娘上轿——头一回 ;屎堵腚眼子——形容事情已经发展到非常紧急的地步 ;新媳妇放屁——零揪(因为比较害羞所以把屁一点一点的放出来) ;老板子盖鞭梢——暖和一条是一条 ;些恨巴查地——形容喜欢得不得了 ;土豆搬家—滚球子;逮个屁嚼不烂——形容人翻来覆去的讲一件事情 ;糊了八屈——形容物品被烤糊了,或者形容事情比较糟糕 ;憋了八屈——形容人心情比较委屈 二逼呵呵—形容人比较傻,傻里傻气的;彪——傻。例:瞅你那彪样!;唬——傻。例:你唬啥呀?喝这么多酒。;瞅——看。例:瞅啥?;得——舒服;满意。例:这个沙发坐着真得!;哈——什么。例:干哈这是?;烀——炖。例:烀点肉;坑——床。例:上坑;屁——厉害。例:整屁了,饿屁了;忒——太。例:你这屋,机密事忒多!;切——客人。例:家里来切了,去买点菜儿。;啥——什么。例:啥玩意儿?;使——用。例:好使不?;听——--打。例:你找听,是不是?;削——原意修理,引申为揍。例:削死你;熊——孬。例:瞅你那熊样。;咋——怎么。例:爱咋咋地;贼------很。例:这天,贼冷!;整——做。例:咋整?;拽——扔,抛。例:他把球拽出老远。;把喇----旁边。例:上把喇去!哪都有你!;白乎——废话,瞎说。例:别跟俺白乎,没用。;掰车----瞎说。例:你在那瞎掰车啥呢?;出溜——滑。例:脚下一出溜;当害——碍手碍脚占地。例:把这当害给俺拿开。;叨咕——絮叨。例:她边走叨咕。;叨腾——折腾。例:没事闲的!叨腾啥?;得瑟——臭显。例:得瑟啥玩意儿?;嗯哪——是。例:嗯哪,俺明白。;嘎达——地方。例:上哪嘎达去?;革勒——贝壳。例:手裂了,抹点儿革勒油。;嘎嘎——特别。例:这衣裳嘎嘎新。;各应——讨厌。例:你真着人各应!;好赖——好坏。例:好赖开销不大;忽悠——灌迷魂汤;吹牛。例:别忽悠俺。;饥荒——债务。例:欠了一屁股饥荒。;激眼——怒,生气。例:动不动就激眼。;叽咯——吵架。例:他们两口子总叽咯。;夹咕——小气,不爽快。例:让你喝你就喝,怎么这么夹咕?;砢碜——寒碜。例:这不砢碜人吗?;喇腊——漏。例:苞米都喇腊没了。;唠嗑——聊天。例:来,咱爷俩唠唠嗑。;勒得——窝囊,不利索。例:瞅瞅你这衣服,穿地真勒得。;勒勒——陈述;说。例:这人真能勒勒。;磨叽——慢而罗嗦。例:这人说话真磨叽。

相关推荐:

黑龙江传统习俗文化知识大全 约你看冰雪大世界 赏二人转 识黑龙江文化

黑龙江饮食文化特点 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介绍

黑龙江结婚风俗流程有哪些 黑龙江结婚风俗文化介绍

【黑龙江文化】黑龙江文化特色 黑龙江民俗文化

黑龙江饮食文化特点 独具特色的黑龙江饮食文化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