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饮食文化驰名中外,不少到天津旅游的人都是奔着吃来的。这里既有登得大雅之堂的天津菜,也有众多风味独具的津门特色小吃。天津是退海之地,古有九河下梢之说,盛产鱼、虾、蟹,民间素有“吃鱼吃吓,天津为家”的说法。

天津饮食文化介绍 天津饮食文化特点

天津位于渤海西岸,北京的东南方,是我国三个直辖市之一。天津居水 陆交通要冲,是北京的门户,也是华北地区经济、贸易的中心,工商业发达, 人口 878 万。天津人的饮食习俗的形成同它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天津,按传统 的说法,为“九河下梢”,其实是五河汇流处。这五条河是子牙河、大清河、 永定河、南运河和北运河,齐汇海河入海。解放后,又新开掘了潮白新河、 永定新河、独流减河等,也流经天津市境内。历史上的天津,因为河多、湾 多,加上湖、淀、塘等,水域宽阔,距海又近,故水产极为丰富,品种也多。 河鱼、海鱼、虾、蟹、蚌类,应有尽有。天津人喜食海鲜、河鲜,就是由这 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养成的。周楚良《竹枝词》中提到:“争似春来新味好, 晃虾食过又青虾。”清张焘也有诗曰:“二月河豚八月蟹,两般也合住津门。” 天津人有两句俗语:“当当吃海货,不算不会过。”又说:“吃鱼吃虾,天津为家。”

道出了天津人对海鲜、河鲜的特殊爱好。天津四郊,尤其是西南郊有大片稻地、苇地、洼地和浅塘,滋生着大量 的青蛙、蟹、蝗虫,也是野鸭、大雁、天鹅、鹌鹑、铁雀(比麻雀大)等飞 禽栖息之地。这些都是天津人过去引以自豪的副食资源。天津的炸蚂蚱(蝗)、 炸铁雀儿,远近闻名。随着市区的扩展,海河的整修,这些资源已日益枯竭, 但人们对这些野味,仍难以忘怀。

天津食风的形成也受着历史传承、居民变化、文化交流的深刻影响。天 津最早的居民是渔民,后来有盐民。金代贞佑元年(1213 年),始被命名为直沽寨,开始形成市镇。随着海 运、漕运的发展,其地位日趋重要,明永乐二年(1404 年)正式改名为天津。 至清代中叶,天津已成为漕运、盐务并重的商业繁荣的大都会。从饮食风俗 上看,有浓郁的本地特色;同时因为商人的来往,晋、鲁、豫、及苏杭的饮 食,都对天津人的饮食有一定的影响。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辟力通商口岸, 帝国主义势力侵入天津。辛亥革命以后,天津又成了封建军阀和下台官僚的 麇集地。故而西洋饮食,宫廷、官府菜肴,闽、粤、江浙菜在天津都有一定 的市场。

擅长河、海两鲜及野禽的烹制是天津烹饪技艺的固有特色。技法上尤讲 究扒、软熘、清炒和清蒸。旧时,天津著名的餐馆有所谓八大成(义和成、 福聚成、义升成、聚升成、聚源成、铭利成、聚和成、聚庆成),专营高档 宴席,代表菜有挣蹦鲤鱼、熘黄鱼扇、炒青虾仁、煎烹大虾、酸沙紫蟹、金 钱雀脯、麻栗野鸭等。“八大成”等是专为达官贵人、富商豪门服务的,与 平民无干。比较普通的是二荤馆子,包办一般酒席,接待散座。菜肴有相当 的水平,像软硬飞禽(炸铁雀软脯和头、腿、腔处的硬肉)、玛瑙野鸭(将 野鸭斩块油炸后,加辅料勾芡而成,因鸭肉色似玛瑙而得名)、官烧比目(净 比目鱼切条滚蛋粉、过温油、勾芡而成)、参唇肠(取三者同烧)等都极富 天津地方特色。“四扒”(扒肉条、扒牛肉、扒鸡腿、扒面筋,若是“八扒”, 再加扒海参、扒四丝、扒鸭条、扒鱼扇)也是二荤馆中的拿手菜。天津还有 一种酒席处,专营上门操办婚丧酒席,一两桌的小规模宴席,还可派人送菜 上门。其菜肴制作水平与二荤馆相当,通常整桌以五碗四盘为主。普通的面 食馆是市民进出的饮食店,主营水饺、锅贴、包子等馅食,以及简易炒菜。 近几十年,上述饮食行业的格局已有根本的转变,市民在饮食消费上差距不 大。

天津附近盛产水果,市场上常见的有鸭梨、白梨、波梨、面犁、柿子、 枣、苹果、沙果、红果、西瓜、甜瓜、菜瓜、羊角脆、桑椹、葡萄等。外地 运进的水果也很多。市民多喜食之,也以水果作为馈赠的礼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