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天滚滚寒流急”,冬季中从北半球寒极西伯利亚频频南下的冷空气,使我国以及朝鲜、蒙古、俄罗斯等东北亚邻国,成为了世界同纬度上最为寒冷的地方。那么,在冬季,除了寒冷之外,还有哪些气候特点呢?
冬季气候特点
冬季的气候特点主要是寒冷、干燥。在北方,寒冬腊月,冰天雪地,自然界的许多动物都纷纷回归巢穴,进入“蛰伏”的冬眠状态之中。即使在南方也因为天气寒冷,日短夜长,人们大都相对减少户外活动,早睡早起;平时则添衣加被,避免受寒潮之侵袭。因此,冬季由于气候寒冷,肾炎、肾盂肾炎、遗尿、尿失禁、水肿等各种风寒引起的疾病就容易复发或加重。冬季以寒气为主,若人们不能应时增添衣被,就可使人抵抗力下降,心胃、肺等脏器的功能紊乱,甚至引起气管炎、胃痛、冠心病复发,使感冒、关节痛、咳嗽、风湿性关节炎、高血压等病发生或加重。
冬季气候有哪些小常识
1、为何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
北方,冬季受蒙古西伯利亚的冷高压影响,经常有冷空气南下形成寒潮,使气温大大降低。南方则受来自海洋的暖湿气流影响,冬季大多是温和的。这个是气候的原因。
东西走向的山脉比如秦岭阻挡了冷气团的南下,使南方气温偏高而北方气温很底,温差自然就大了。这个是地形的原因。
在多个地理因素(太阳辐射,气候,地形)的综合作用下,使得我国南北温差冬季比夏天大很多。
2、什么是寒潮、寒流?
大家看新闻,可能会经常听到寒潮蓝色预警这样的说法。寒潮是冬季的一种灾害性天气,按气象台规定,一次冷空气过境产生的降温,日平均降10℃之多,最低温度在5℃以下时,就称这股冷空气为寒潮。
人们习惯把寒潮称为寒流,其实这是不对的,寒流不同于寒潮,寒流是洋流的一种,它是指海洋里从高纬度海区向低纬度海区进行的规模巨大的海水流动现象。
世界著名五大寒流:北太平洋的加里福尼亚寒流,南太平洋的秘鲁寒流,北大西洋的加那利寒流,南大西洋的本格拉寒流,南印度洋的西澳寒流。它们分别从北、南半球高纬度海域向低纬度海域流动。
3、天寒不是因为离太阳远?
太阳是个大火炉,地球有时离太阳近些,有时远些,是否也是离太阳近时温度高,远时温度低呢?
地球围绕太阳转动的轨道是椭圆形的,日地之间的距离不断变化,每年1月3日是日地距离最近的一天,7月4日是日地距离最远的一天。按“理”说,应该1月份热,7月份冷,可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其实,地球离太阳实在是太远了,两者平均距离是1.5亿千米,而日地之间最远和最近的时候只相差500万千米。这个距离,对地球获得太阳热量的影响很小。
真正决定地球上冷热的,是太阳照射的角度。因为地球是倾斜着围绕太阳旋转,所以太阳光照到地球上某一个地方的角度会不断地变化。夏天,太阳直射北半球;冬天,太阳斜射北半球。同样多的太阳光,直射要比斜射的时照到的地方小。那么同样大小的地方,太阳直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多,天气就热;太阳斜射时,收到的太阳光少,天气自然也就冷了。
4、冬天为什么会下雪?
在冬季,往往会从灰蒙蒙的云层中飘落下一片片雪花,降落到地面,顿显银装素裹的世界。那么,为什么会下雪呢?
下雪是降水的一种形式,气象上称之为固体降水。雪花生长在一种既有冰晶又有过冷水滴的云体里,这种云称为冰水混合云。在这种云体内,过冷水滴不断蒸发成水汽,水汽便源源不断地涌向冰晶的表面,再那儿凝华落脚,使冰晶逐渐增大形成雪花。雪花形成后便向下飘落,在飘落的过程中,碰上其他雪花时,常常粘附在一起,慢慢长大,遇到上升气流时,小雪花上升的速度比大雪花快,小雪花赶上大雪花发生粘连,几经反复,便逐渐成为直径达几厘米的像棉花又似鹅毛的雪团。当空气中的上升气流再也托不住这些雪花时,它们便从云层中飘落下来,如果这时低层空气的温度在0℃以下,雪花降落到地面,这就是人们所见到的皑皑白雪。
5、为什么冬季很少打雷?
打雷是对流云层剧烈碰撞,产生的正负电的放电现象。我国冬季主要受西北气流控制,气温低,对流云层形成机会少。
夏天气温高,地面上升气流和高空冷气流形成对流云层,剧烈碰撞中易产生电子云层,达到放电距离就产生放电,形成雷电,所以雷电多。
冬季由于受大陆冷气团控制,空气寒冷而干燥,加之太阳辐射弱,空气不易形成剧烈对流,因而很少发生雷阵雨。但有时冬季天气偏暖,暖湿空气势力较强,当北方偶有较强冷空气南下,暖湿空气被迫抬升,对流加剧,就会形成雷阵雨,出现所谓“雷打冬”的现象。有相专家说,雷暴的产生不是取决于温度本身,而是取决于温度的上下分布。也就是说,冬天虽然气温不高,但如果上下温差达到一定值时,也能形成强对流,产生雷暴。冬打雷在中国很少见,但在加拿大多伦多的冬天就经常出现。
6、雪花的形状
有的人认为雪花的形状都是相同的,就是那种六角形,其实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形状的雪花。一些六角星形的雪花也被称为树形,而且它们在下落时还会继续凝结水汽或者与其他雪花结合形成大雪花。而且雪花下落的时候还会受到温度、湿度、风的影响而变形。
7、冬季为什么爱起雾?
当空气容纳的水汽达到最大限度时,就达到了饱和。而气温愈高,空气中所能容纳的水汽也愈多。1立方米的空气,气温在4℃时,最多能容纳的水汽量是6.36克;而气温是20℃时,1立方米的空气中最多可以含水汽量是17.30克。如果空气中所含的水汽多于一定温度条件下的饱和水汽量,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当足够多的水分了与空气中微小的灰尘颗粒结合在一起,同时水分子本身也会相互粘结,就变成小水滴或冰晶。空气中的水汽超过饱和量,凝结成水滴,这主要是气温降低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