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前,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之冠。作为远东最大的都市之一,上海有“中国的商业橱窗”之称,如今的上海是中国大陆首个自贸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所在地。

上海金融业发展情况 上海的经济发展历程

上海经济

从宋元至明清,开埠前的上海曾先后有“小杭州”、“小苏州”、“小广东”之美誉,并且在明清时期逐渐形成了在传统社会中的自身两大经济支柱产业一一手工棉纺织业和沙船运输业。

北宋,上海地区设立专门机构征收酒税。南宋景定、咸淳年间,上海地区的稻棉种植、渔盐蚕丝、棉纺织业日益发达,商贾云集,上海镇设立市舶提举司及榷货场。元代,上海县“岁计粮十有二万余石,酒醋课税统钞一千九百余锭”。元初,乌泥泾人黄道婆改革纺织技术,推动棉花种植和棉织手工业发展。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棉布畅销全国各地,有“木棉、文绫,衣被天下”之称。

开埠以前,西方商人虽还未直接到上海贸易,但上海口岸与东南亚各国(如暹罗)的海上贸易始终没有间断。当时的上海县城,各地商贾汇集,城厢内外已建有26个工商业会馆公所。

县城外沿黄浦江一带,行肆林立,码头泊位占据了大部分江岸。上海已是当时中国南北贸易的最大商港,江南以至东亚最重要的商业贸易中心之一。

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向西方世界开埠。上海的经济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首先是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1847年,上海进口外国船舶102艘,载重26735吨,1855年已达437艘,157191吨。1853年以后,上海的对外贸易已从开埠初期不足全国外贸额的10%猛增至占全国的50%以上,超过广州而雄踞全国第一。

自此,上海的对外贸易额基本上都要占到中国对外贸易额的50%一60%。外贸的发展也带动了国内贸易。上海的进口商货,除少数留存本埠消费,大部分都经上海转销国内各地;上海的外贸出口货,一半以上是来自国内其他口岸的转口货物。1894年,上海从国外进口货物总值9326万海关两,其中67%、6261万海关两货物转运至国内其他通商口岸;出口总值5842万海关两中,来自国内其他通商口岸,通过上海转口的有2095万两。

1847年,上海租界内已有进出口洋行24家,1895年增加到116家。早期西方洋行多为代理或自营进出口以及与之有关的事务,范围涉及贸易、航运、金融汇兑、保险等等。

1949年以前,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之冠。

当时的上海云集了亚洲最大的交易所、中央金融监管部门、中央四大行的总部、国内排名前十位的银行如北四行、南三行的总部及不计其数的保险、信托公司的总部等。

此外当时的上海还云集了亚洲最多的国际金融机构的远东分行,大量今天的金融巨头与老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渊源。

60年代后,洋行总揽进出口以及关联业务的局面发生变化,各种专业的轮船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纷纷出现。到1885年,上海已先后有7家外商轮船公司,资本额达白银89.4万两。1850年,上海出现第一家外商银行一一丽如银行,到1893年,先后设立的外资银行达16家。其中1863年开设的汇丰银行很快就在上海新兴的金融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然而到1952年底,外资金融机构基本撤离上海而私营金融机构的数量也已经锐减至60余家。

从1949年以后,有些上海的资本家都已经逃离到香港、台湾或者海外其他地方。也有一些留在上海继续经营,最后在1956年初都被公私合营。

1966~1976年,因“文化大革命”,大批工厂生产受影响,各项管理制度严重破坏,产品质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上升,生产技术水平停滞不前。上海市总体经济发展水平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重新扩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城市市政建设发展缓慢。同时,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取得进展,在江苏、安徽、山东等地建设一批原材料基地,兴建上海石油化工总厂一期工程,试制成功地面卫星接收站、大型运载火箭等。

经过阵痛后的上海,如今涅槃重生。

1990年,中共中央、**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在浦东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经济特区的政策。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要“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时提出“上海民心比较顺,这是一股无穷的力量。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上海经济和城市建设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

上海的经济总量位居大中华区第一位,2009年上海市GDP达到1.49万亿人民币超越香港。

人均GDP及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均居全国各省区及直辖市首位。

上海是全球第二大股票市场中心,在全球证券交易所中排名第3,仅次于同处纽约的纽交所和纳斯达克,超越伦敦和东京。

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货市场中心,仅次于芝加哥,并同时跨入全球十大衍生品市场中心行列。

上海还是全球第二大钻石现货交易中心。

上海是世界第一大港,2010年,上海港完成货物吞吐量6.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906.90万标箱,均位居世界第一。

上海的金融业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一。

上海的私人银行总部数居全国第一,工行、交行、农行以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均选择上海作为私人银行总部。

上海的基金管理公司数量占全国一半以上。

上海金融市场直接融资总额占全国四分之一以上。

金融要素市场完备度居全国第一。

上海外资银行境内总部数量约占全国三分之二,资产占全国外资银行85%。

上海外资法人财产险公司境内总部约占全国七分之五。

此外中国六成的中外合资保险公司与合资基金管理公司的总部位于上海。

上海吸纳的海归人才数量同样位居国内第一,全国每年至少有四分之一以上的海归人才选择到上海工作创业。

亚洲第一商学院中欧国际工商学院(CEIBS)也坐落于上海。

上海吸收外资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数量同样位居国内第一。

大量世界五百强企业尤其是第三产业高端领域的跨国巨头都选择将亚太或中国总部设在上海,如花旗集团、汇丰银行、摩根士丹利、美国银行、黑石集团、路易威登、德勤、英特尔、GE、麦肯锡、RBS、巴黎银行、AIG、普华永道、渣打银行、安永、香奈儿、安联、迪士尼等。

上海服务业高度发达,上海是我国最大的海外游客旅游目的地和最大的豪华邮轮母港及目的地,其中上海的豪华邮轮旅游业务占据全国的70%以上。

包括锦江、如家、汉庭等在内的国内四大酒店集团全部来自上海,包括洲际、雅高、凯越、希尔顿等在内的全球十大豪华酒店集团的在华总部基本都位于上海。

上海是目前中国的商业之都,我国最大的商业集团――百联集团来自上海,包括全球三大奢侈品集团LVMH,厉峰和PPR在内的几乎所有奢侈品公司都选择将在华总部设于上海。

上海的海外游客境内消费额约为新加坡的四分之三,远超国内任何城市,上海的商铺租金同样居全国第一,其中南京西路的商铺租金为全球第37位,除此之外再无中国大陆其他城市的商铺租金进入全球前50。

作为曾经的世界第五大时尚之都和全球三大商都,上海的商业环境、氛围和底蕴在国内更是无人能出其右。

上海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占中国的十分之一,主要以钢铁、汽车、生物医药、航空航天、高端造船、精密仪器、电气工程、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电子工业等为主。张江高科汇集了大量的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

由于土地、劳动力成本日益升高,加之市政府经济政策导向等原因,目前上海整体产业结构进步明显,已形成并逐渐巩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009年,上海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同比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了59.4%;而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GDP比重也已经达到了47%。

在2010年社科院发布的《2009—2010年度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上海在中国仅次于香港,位于台北之前,三个城市共同进入全球前50强。

2014“新华·道琼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指数报告显示,在全球综合竞争力最强的十大国际金融中心中,上海依旧保持较强的发展潜力,上升一位与香港并列第五。在成长发展要素方面,上海连续五年排名第一,是亚太地区最具成长性的金融中心城市。

2015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上海紧紧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努力克服严峻复杂外部环境影响,全力以赴抓紧、抓早、抓实各项重点工作,着力推动经济在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

上海金融系统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先行先试,取得重要进展,尤其自贸区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目前,自贸区金融开放创新体系已基本形成,面向国际的金融市场平台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创新成果有力促进了贸易投资便利化和实体经济发展。

上海工业

1958年后,上海工业除城市大工业外,形成市郊乡镇工业、城镇工业和市区地区工业。到70年代后期,成为上海市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到90年代,工业总产值占上海市工业总产值1/3。

1958年,人民公社化、“大跃进”运动中,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铁木、木器、缝纫等工场、作坊和下放的城镇手工业合作社组成各种人民公社工业企业,同时人民公社新办砖瓦、土农药土化肥等小型工厂和作坊,开始形成社队办工业。1958年,上海市人民公社社办工业企业2698家、从业人员10.71万人,总产值8988万元。

1958年8月,市郊10县有手工业合作社、组668家;从业人员4.7万人,大多为原手工业者。是年,除2万余人转为县属地方国营和合作工厂,2万余人随企业下放公社外,所剩0.5万人仍从业于手工业合作组织,发展手工业,开始形成城镇工业。

1958年,上海市各区街道利用社会劳动力和房屋,开办里弄生产组和里弄服务组。开办里弄生产组7667个,有29.9万名家庭妇女参加,为大工业加工服装、纸盒等。开始形成里弄生产组工业。

1979年后,社队工业、城镇工业、街道工厂工业结合各自存在的问题,面对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形势,从整顿着手,调整产品、产业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轻、纺、手产品。开展职工文化技术教育和培训,提高素质,引进技术人才。开展产品质量升级、创优、标准化,提高产品质量,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组织开发新产品及产品更新换代。强化企业管理和企业改革,转换企业机制。发展与市属大工业经济联合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技术合作,提高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和产品技术含量,壮大企业实力。从“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起步,发展三资企业,增加投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外向型生产。组建集团型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企业规模效益。深化企业改革,推行各种经营责任制,社队工业、城镇工业和街道工厂工业集体所有制开始向国集联营、中外合资合作、独资、集团型、股份合作制等多元化发展。并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发展规划,调整工业布局,发展工业园区,纳入上海市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的轨道。

1995年,有县区属集体工业企业341家、从业人员7.48万人,固定资产原值18.36亿元,总产值42.24亿元。有24个工业大类、151个小类,服装业、普通机械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品业3个行业产值居首,占县区属集体工业总产值41.3%。有大中型企业18家、三资企业35家。经营外贸出口产品生产企业产值达14.31亿元,占工业总产值33.8%。实行股份合作制企业26家,租赁制企业20家,兼并企业14家,公司化重组企业11家,整体或部分股权转让16家,关闭、破产、托管等84家。县区属集体工业生产后劲不足、经济负担加重,负债率高,面临不少困难。

2013年工业出现两头高、中间低的运行特征,但增速有所放缓。工业增加值1季度增长5.4%,1-2季度增速回落至4.9%,1-3季度增速再次提升到5.7%,较去年同期增长3.1个百分点。同时工业增长效益也有所提升,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增长了6.7%,较去年同期增加了6.3个百分点。

上海金融

在解放之前,上海曾是远东第一金融中心,无论股票,黄金,外汇等金融市场规模全部雄踞亚洲第一。上海是全球第二大期货交易中心,仅次于芝加哥;全球最大黄金现货交易中心;全球第二大钻石现货交易中心,全球三大有色金属定价中心之一。但是,在1956年公私合营后,所有资本市场也被关闭。以1987年交通银行恢复营业以及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再度成立为标志,金融市场开始恢复。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设立上海副 总部。2009年,上海启动人民币国际结算试点。

上海是中国金融中心,上海几乎囊括了全中国所有的金融市场要素:上海证券交易所、期货交易所、中国金融交易所、上海钻石交易所、黄金交易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银行间债券市场、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中国资金拆借市场、国家黄金储备运营中心、国家外汇储备运营中心、上海清算所(中国人民银行清算总中心)、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央行征信系统中心、支票节流数据处理中心)、中国四大银行(农行、中行、工行、建行)上海总部、各大外资银行大中华总部、中国反洗钱资金监控中心、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中国保险交易所。

上海财政税务

上海解放后,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949年6月,上海市人民政府财政局、直接税局和货物税局成立,行使政府管理财税的职能。10月,建立上海市经费支出概算。1950年,按全国财经统一的要求,上海市财政收入全部纳入国家预算。1952年,按“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原则,上海市建立年度财政预决算。1949年6月~1995年,上海市地方财政收入合计5339.25亿元。其中1949~1978年占总数的36.62%,1979~1995年占63.38%;税收收入占51.35%,企业上缴利润、地方自筹和中央专款收入等占48.65%。同期,地方财政支出合计1568.18亿元,其中1949~1978年占18.49%,1979~1995年占81.51%;用于生产建设占42.50%,教科文卫占21.85%,城市设施占5.91%,行政管理占6.99%,社会福利及其他占22.75%。其间,绝大多数年份,财政收支呈增长趋势,1950年财政收、支分别为1.09亿元和0.8亿元,1995年分别增至406.43亿元和267.89亿元。1961、1962和1967、1976年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财政收入下降。

上海是全国的财源大户,地方财政收入在全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1949年6月~1995年,年均收入占全国8.7%,其中1959~1984年为10.9%~17.7%。最高为1960年占17.7%,最低为1992年占4.4%。上海地方财政收入上解中央的数额在全国名列前茅,1951~1995年共上解3863.36亿元,占地方收入总额72.5%。同期,上海市按国家规定的财政管理体制,从收入中分得1463.18亿元,留用比例为27.5%。1949年6月~1995年上海地方财政实际支出数为1568.81亿元,大于留成数104亿多元,是地方的自筹收入等。上海市财政支出占全国的比重较小,年均2.5%,最高为1995年占3.9%,最低为1955年占0.7%。

1994年起,国家对上海市实行“分税制”的财政管理体制,依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把财政收入中的税收收入按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3个部分,分别上缴或按比例分成和留用。1995年,上海地方财政收入407.10亿元,支出267.89亿元,创解放后上海地方财政收支的最高额,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社会事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为实现上海“一个龙头,三个中心”的战略目标作贡献。

上海贸易

统计显示,2012年上海海关出口4911.6亿美元,下降1.8%;进口3101.5亿美元,下降0.7%;贸易顺差为1810.1亿美元,下降3.5%。其中,一般贸易进出口占五成以上,加工贸易进出口双双下降。就进出口地区看,上海海关关区对第一大贸易伙伴欧盟进出口有所下降,降幅为7.6%;对美国出口保持小幅增长态势,增幅1.2%;对日本进出口也有所下滑,降幅为3.7%;但对东盟进出口保持较快增长,增幅达到7.9%。

上海居民收支

据抽样调查,2010年,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838元,比2009年增长10.4%。其中,工资性收入21745元,增长9.8%。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13746元,比2009年增长11.5%。其中,工资性收入9606元,增长10.1%。上海城市居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23200元,比2009年增长10.5%。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3.5%。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0225元,比2009年增长4.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