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东莞近代名人你认识多少,分别是王宠惠、李章达、陈伯陶、蒋光鼐、袁振英、王作尧、刘纪文、张其淦、张伯桢、伦明,一起来看近代东莞十大名人吧。
李章达
李章达(1890—1953),东莞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家,早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1948年任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常务委员。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广东省政协副主席、广州市副市长、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务委员、南方总支部主任委员等职。他数十年致力于中国的民主革命运动,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一个在中国**旗帜下前进的积极战士”,“一个优秀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蒋光鼐
蒋光鼐(1888—1967),广东东莞虎门人,杰出的爱国民主人士和政治活动家,功勋卓著的抗日名将,民革的卓越创始人和领导人,新中国纺织工业的主要领导人。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1930年任第十九路军总指挥兼淞沪警备司令。1932年1月28日,率领十九路军抗击日军的侵略。1949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务。1967年6月8日病逝于北京。
王宠惠
王宠惠(1881.10.10.-1958.3.5),字亮畴,祖籍广东省东莞市。王宠惠是近代中国第一张新式大学文凭的获得者,曾任中华民国外交部长、代总理、国务总理,并为海牙国际法庭任职中国第一人。他是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曾参与起草《联合国宪章》,被聘为国立复旦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宠惠一生中先后撰写了《宪法刍议》《宪法危言》等法学作品,其思想奠定了中华民国的立宪基础、引领了近代中国的-风潮,被誉为近现代中国法学的奠基者之一。
陈伯陶
陈伯陶(1855—1930),号象华,一字子砺,晚年更名永焘,又号九龙真逸,东莞中堂凤涌人,清朝探花,主张修建陈家祠。光绪元年(1875年)中秀才,光绪十八年(1892年)中壬辰科进士,殿试获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武英殿协修,后又任国史馆协修、总纂。陈伯陶从小涉猎古籍,好收藏明、清朝野史、稗官、奏议、文集等文献,晚年遵照遗命,将藏书捐置于“酥醪观”中。著有《瓜庐文乘》、《瓜庐诗乘》、《元朝东莞遗民录》、《明朝广东遗民录》、《明东莞三忠传》、《孝经说》、《吴梅村诗发微》、《袁督师遗稿》等。
袁振英
袁振英(1894—1979年),字震瀛,号黄龙道人等,出生于广东东莞县温塘村,是上海共产主义小组成员,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先后参加上海、广州的**早期组织,在中国**和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中作过重要贡献。
王作尧
王作尧(1913—1990)广东省东莞县厚街人,1936年加入中国**。1938年在家乡组建抗日武装,后任东江纵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东军区江防司令部副司令员,广东军区副参谋长,防空司令部司令员,中南军区防空司令部第一副司令员,沈阳军区空军,武汉军区空军副司令员,广东省军区顾问,1961年晋升为少将军衔。
张伯桢
张伯桢(1877-1946年),字子干,号沧海,又号篁溪,东莞篁村胜和村人,民国著名学者、藏书家。张伯桢是康有为弟子,与著名画家齐白石有一段深厚的友谊。作为最早留学日本的一批学生之一,曾参加了陈天华、邹容、秋瑾等发起的“留日中国学生罢课运动”。著有《同盟会革命史料》、《华兴会革命史料》、《兴中会革命史料》、《宗社党史料》、《“苏报案”史料》等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伦明
伦明(1875~1944)近代藏书家、学者。字哲如,一作哲儒。广东东莞望牛墩人。27岁时中光绪举人,次年入京师大学堂。1991年开设书肆“通学斋”,其后任北京师范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民国学院等校教授。编有《续书楼书目》、《续修四库全书刍议》、《续书楼藏书记》、《王渔洋著述考》、《续修四库全书提要稿》、《丁卯五言诗》、《版本源流》、《建文逊国考疑》等,另有《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均为学术界所推重。
刘纪文
刘纪文(1890—1957),原名兆镕,字兆铭,出生于广东东莞附城峡口村。1910年加入同盟会。后留学日本,加入中华革命党,任总务部干事。1917年回国,参加护法运动。历任陆军军需处处长、国民政府南京特别市市长、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陪都建设计划委员、特考典试委员长等,后和孙科练手反对蒋介石。曾担任广州、南京两大城市市长,虽然为期总共6年,但他锐意敢为,在短短数年取得了不朽的成就。
张其淦
张其淦(1859年-1946年),字豫泉,广东东莞人。清末官员,学者。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进士,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辛亥革命后,在上海隐居,专心著述。著作有《邵村学易》、《老子约》、《松柏山房骈体文钞》、《梦痕仙馆诗钞》、《呤芷居诗话》、《五代咏史诗钞》、《元代八百遗民诗咏》、《明代千遗民诗咏》等20多种,另辑有《东莞诗录》65卷等数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