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首都博物馆必看展品,分别是《韩愈进学解卷》、堇鼎、伯矩鬲、班簋、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楷隶书《孝经》卷、元青花凤首扁壶、《骊山避暑图》、清乾隆御制碑、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一起来看首都博物馆十大文物吧。
堇鼎
西周堇鼎,西周早期青铜器,1974年出土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253号墓,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此鼎通高62厘米,口径47厘米,口稍内敛,口沿外折,方唇,直耳,鼓腹,三蹄足。器内底有三个圆形浅洞,分别与三足相对。两耳外侧各饰一组相对的夔龙纹,口沿下饰一周以扉棱为鼻的六组兽面纹,三足跟部各饰一组兽面纹,其下有三道凸弦纹。鼎腹内壁铸有铭文4行26字,记载了堇饴奉匽候之命去宗周向召公奉献食物,并受到召公赏赐之事。此鼎造型雄浑凝重,纹饰简洁古朴,是北京地区出土青铜礼器中体形最大、最重的一件,代表着北京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高度水平。
班簋
西周班簋,又称毛伯彝,西周中期青铜器,1972年北京文物清理拣选小组在有色金属回收站发现西周班簋残件碎片,修复后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这件班簋通高27.7厘米,口径26厘米,有4个兽首环耳,整体造型为侈口,圆腹,低圈足,口沿下饰弦纹和圆涡纹,腹饰四组兽面纹,四耳上饰兽头,呈象首状,首背依附器壁,下有垂珥,呈象鼻状,底端向内弯曲长垂成足,造型奇特罕见。器腹内底铭文多达198字,记述了贵族"班"追随大贵族"毛公"东征的史实,这一史料与秀丽的文字都具有重要价值,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中一件蜚声中外的器物。
《韩愈进学解卷》
《韩愈进学解卷》是元代著名书法家所写的一幅行草作品,传世作品,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北京首都博物馆。全卷纵19.1厘米,横795.5厘米,为天字草书,偶尔间杂行书和楷书,书录了“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的名篇《进学解》。此卷前半部以行书为主,后半部以草书为主,是鲜于枢作品中的一件精品,也是存世元代草书长卷中最长的作品之一。
伯矩鬲
伯矩鬲,全称“牛头纹带盖伯矩鬲”,西周初期青铜器,1974年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遗址251号墓出土,为国宝级文物,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现藏于北京市首都博物馆。伯矩鬲通高33厘米,口径22.9厘米,是西周时期贵族“伯矩”为纪念燕侯的赏赐而特意制作的,全身以牛首为主要装饰,造型华丽。器顶部为平盖,盖顶中央置一由两个相背的立体小牛首组成的盖钮,盖面饰以浮雕牛首纹,角端翘起;口沿外折,方唇,立耳,束颈,袋足。整个器形端庄厚重,盖内及颈部内铭文相同,盖内4行15个字,颈内壁5行15字。此鬲的艺术设计和铸造工艺极为高超,是周初青铜器中的杰作,形象地反映了商周时期的铸造技术。
元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
元景德镇窑青白釉水月观音菩萨像,元代景德镇窑烧制的瓷器,1955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定阜大街西口,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这件观音菩萨像高67厘米,姿势自然优美,呈观水中月的姿势,故称水月观音。菩萨像头戴宝冠,宝冠上有小化佛,已残;额头宽阔,双目微闭,端庄慈祥,气质高雅。这尊观音像通体施青白釉,釉色白中泛青,胎质洁白细腻,制作工艺采用了模印、琢、捏塑等多种装饰手法,体现了元代景德镇高超的瓷塑水平。
楷隶书《孝经》卷
楷隶书《孝经》卷,西晋佚名作品,约作于公元前3世纪,纵27厘米,横89.4厘米,全篇共18章,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孝经》是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是阐述孝道和孝治思想的中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历代儒客研习之核心书经。这件传世作品,为西晋写本《孝经》残卷,书体介于隶、楷之间,书法工丽严谨,风格古雅,是已知《孝经》古本中年代最早的一件。
清乾隆御制碑
清乾隆御制碑,2005年出土于北京市,现位于首都博物馆前广场东北角,为北京最大的石刻文物。乾隆御制碑分为碑身、碑帽、碑座三个部分,帽和座各有两个,一共五件。全碑总高6.7米,重40多吨,汉白玉石材,保存非常完好,碑身上全部是少见的乾隆正楷手书《皇都篇》、《帝都篇》,由满汉两种文字写成,这两首诗篇生动具体地表达了乾隆皇帝“在德不在险”和“居安思危”的治国思想,据了解,这两篇文章也是这个巨型石碑最大的文物价值,是研究和展示北京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实物文献。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
明成化斗彩葡萄纹杯,1962年出土于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清黑舍里氏墓,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斗彩是釉下青花和釉上彩相结合的彩瓷工艺,釉下青花与釉上诸彩相互斗妍媲美,故称"斗彩"。其创烧于明宣德时期,斗彩瓷以成化时期最为名贵,成化斗彩最有名的便是鸡缸杯和葡萄杯。此杯高4.8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3.2厘米,外壁绘葡萄、桑椹、竹子等图案,绿彩为叶,黄彩为蔓、紫彩为果实,色泽浓淡相宜,造型小巧玲珑。这对杯上的折枝葡萄纹饰,构图严谨,线条流畅,画意生动,用彩适宜,色彩的运用更生动地表现了原物的本色,为世所罕见的出土成化斗彩瓷,堪称瓷中珍品。
元青花凤首扁壶
元青花凤首扁壶,1970年出土于北京市西城区元代窖藏,为国宝级文物,现藏于首都博物馆。这种青花凤首扁壶共两尊,为鸾凤(雌雄)各一尊。北京首都博物馆现存为鸾(雌),另一尊凤(雄),现存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这件鸾(雌)高18.7厘米、底径4.5厘米、口径4厘米,直颈、小唇口,浅圈足,底足在沙胎上挂一层很薄的护胎釉。此壶以昂起的凤首作流,以卷起的凤尾作柄,凤身绘在圆形壶体上部,双翅垂至壶体两侧,壶体下部则装饰盛开的牡丹,呈现一种凤鸟飞翔于牡丹丛中颇富情趣的情景。该壶造型生动别致,动感突出,采用多种制作工艺,具有很高历史、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元青花瓷珍品。
《骊山避暑图》
《骊山避暑图》是清代著名界画大师袁江创作的一幅绢本青绿设色画,现藏于首都博物馆。此图纵224厘米,横134厘米,作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构图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描绘的是古代的宫殿建筑群,飞檐耸立,丹墀高叠,主体宫殿上的匾额书“九成宫”字样,展现宫苑内外景色。此图全景布局工整匀称,楼阁建筑及人物皆工笔重彩,充分发挥了我国工笔山水画的工整严谨、色彩鲜明、华贵典雅的特点,不仅是袁江的界画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界画遗产中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