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南京博物院必看展品,分别是竹林七贤砖印模画、银缕玉衣、西晋青釉神兽尊、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西汉金兽、金蝉玉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东汉广陵王玺金印、东汉错银铜牛灯,一起来看南京博物院十大国宝吧。

南京博物院必看展品 南京博物院十大国宝

银缕玉衣

银缕玉衣为古代玉衣的一种,是指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穿的衣服。目前中国共出土过三具基本完整的银缕玉衣,分别出土于徐州土山一号汉墓、徐州火山汉墓、董园一号墓葬。其中徐州土山一号汉墓为东汉彭城王刘恭后裔的墓,出土的银缕玉衣全长1.70米,玉片2600余块,银丝约800克,各个部位的玉片形状,尽不相同,整体形状与金缕玉衣相似,现藏南京博物院。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

战国错金银镶嵌丝网套铜壶又叫陈璋圆壶,为战国中期的容酒器,通高24厘米,口径12.8厘米,腹径22.2厘米,圈足径13.8厘米,重6250克,以长龙、梅花钉构成的三层网络立体镂空网套装饰,在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反映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陈璋圆壶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穆店乡马湖村南窑庄,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为镇院之宝,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

竹林七贤砖印模画又名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为国家级重点文物,由200多块古墓砖组成,分为两幅,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山涛、王戎4人占一幅,向秀、刘伶、阮咸与荣启期4人占一幅,是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好的一幅砖画。竹林七贤砖印模画于1960年4月在江苏省南京市西善桥南朝墓葬出土,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2002年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西晋青釉神兽尊

西晋青釉神兽尊为国宝级文物,其造型奇特,为盘口短颈削肩鼓腹平底,象个大鱼篓;高27.9厘米,口径13.2厘米,口径13.2厘米,底径16厘米,体饰四爪、双翼、脊毛和尾,雕刻生动,在六朝青瓷中属于罕见的艺术珍品。西晋青釉神兽尊于1976年出土自江苏宜兴周处家族墓,为浙江越窑的经典代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西汉金兽

西汉金兽为国宝级文物,体呈豹形,蜷伏状,豹头枕伏于前腿之上颈部戴三轮项圈,通体锤饰圆形斑纹,通高10.2厘米,身长16厘米,身宽17.8厘米,重达9100克,含金量达99%,是古代金属铸造工艺和金器捶击工艺这两种技法完美结合的产物。西汉金兽于1982年出土于江苏省盱眙县南窑庄窖藏,是迄今中国出土文物中最大最重的金器,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金蝉玉叶

金蝉玉叶,是著名的明代馆藏玉器,1954年在苏州五峰山博士坞的明代弘治年间进士张安晚家族墓地14号墓发掘中发现,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一只神形毕肖、金光闪耀的蝉立于玉叶上。它侧身翘足,双翼略张,嘴巴微开,蝉翼左右各两。玉叶系用新疆和田羊脂白玉精工琢磨而成,叶片打磨细薄呈凹弧状,分为八瓣,是一件构思巧妙、制作精美的稀世工艺珍品。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

东汉广陵王玺金印是一件东汉时期的文物,由高纯度黄金制成,重122.87克,通高2.121厘米,台高0.945厘米。其龟钮精致,纹饰精美,印文阴刻篆书“广陵王玺”,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枚汉代刘姓诸侯王的印玺。该金印为国宝级文物,1981年出土于邗江县甘泉二号汉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东汉错银铜牛灯

东汉错银铜牛灯是东汉青铜器,通高46.2厘米,身长36.4厘米,全器作牛驮灯盏造型,整体纹饰运用流云纹、三角纹、螺旋纹图案为底,饰以龙、凤、虎、鹿以及各种神禽异兽等图案,是汉代众多青铜灯具中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上乘之作。这件青铜器于1980年出土于江苏扬州市邗江区甘泉2号东汉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为国宝级文物,其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瓶身装饰有七组图案组成,颈上蕉叶纹,肩部纹饰三道(如意云、卷草、缠枝菊花),正中以岁寒三友图为主题,夹饰芭蕉、山石、花卉,亦是现存唯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该瓷器于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

东汉鎏金镶嵌兽形铜盒砚,出自中国东汉时期,为国宝级文物。其通体鎏金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头生双角,身添羽翼,张牙瞪眸,四足蹲伏,是东汉的吉祥神兽,代表了汉代制砚的杰出成就。东汉鎏金兽形盒砚于1970年出土于徐州土山汉墓,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