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吴江哪里好玩,分别是同里古镇、莺湖文化旅游区、静思园、苏州湾黄金湖岸旅游区、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圆通寺、震泽古镇、柳亚子故居、太湖浦江源水利风景区、先蚕祠,一起来看苏州吴江十大最好玩的地方吧。
莺湖文化旅游区
莺脰湖也叫莺湖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平望镇。相传是吴越春秋时范蠡所游的五湖之一,以其形似莺的脰(脖子)而得名,湖中有一个小岛,名平波台,由道人周妙圆修筑于明天启六年(1626),以前,拜佛烧香船只凡途经莺脰湖者大多要上此台来进香,“平湖秋月”、“莺湖夜月”之美称不胫而走。莺去湖存事渺茫,梵宫占断水云乡。四围烟树画图阔,六月桥亭风露凉。远近征帆归别浦,高低鱼网挂斜阳。翠微深处一声笛,惊起眠沙白鹭行。
苏州湾黄金湖岸旅游区
苏州湾黄金湖岸旅游区地处苏州市吴江区太湖之滨,以东太湖生态园、苏州湾广场公园、苏州湾美食新天地、阅湖台演绎秀场、翡翠岛、东太湖国际游艇俱乐部为六大特色模块,共同组成环太湖滨水休闲生态旅游区。在这里,游客可以饱览太湖风光,欣赏原生态自然美景;或是与三五好友赏茶品茗,尝遍各类美食;还可以乘游轮畅游苏州湾,骑行慢走于太湖边。远离城市喧嚣,尽享休闲时光。
同里古镇
同里古镇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典型水乡风格的古镇,以小桥流水人家的格局赢得“东方小威尼斯”的美誉。古镇风景优美,镇外四面环水,镇内户户通舟;古镇由15条河流纵横分割为7个小岛,像一颗珍珠镶嵌在同里、叶泽、南星、庞山、九里5个湖泊之中。同里古镇文物古迹众多,尤其是始建于明清两代的花园、寺观、宅第和名人故居,单是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就达6.5万平方米,占总建筑面积的61%。
静思园
静思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云梨路,是一座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江南地区古典园林风格建筑。静思园占地66亩,整个园林呈东宅西园布局,园中建筑沿袭苏州古典园林文脉,开拓创新,既有苏州园林的小巧别致,又有皇家园林的宏大气派。园内著名景点有鹤亭桥、小垂虹、静远堂、天香书屋、庞山草堂、苏门雕砖和盆景园、历代科学家碑廊、咏石诗廊等。
吴江市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
吴江青少年科技文化活动中心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拥有全国科技馆最多的互动展品。活动中心的特色是两馆合一,不仅生动地反映了经典的科学原理及技术应用,而且开设了美术类、书法类、舞蹈类、益智类、体育类、科技类、声乐类和器乐类等八大类培训项目,为吴江市广大少年儿童提供优质的校外教育培训。同时,中心每年都会举办科学探索活动,从小培养少年儿童学科学、爱科学的精神,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
圆通寺
圆通寺,坐落在苏州吴江区松陵镇西南的体育路上。圆通寺史称“圆通庵”,始建于唐朝末年,全盛于明、清时期,期间曾历几度兴衰。根据本地年长者称解放初仍有寺庵痕迹,俗称“十样景”。信众逢初一、十五及佛诞期间皆聚集于此烧香拜佛,直至文革而停顿。现圆通寺占地60余亩,建筑面积19000平方米,建有牌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藏经楼等。寺院内古木参天,两棵树龄千年,苍劲挺拔、枝繁叶茂的古杏树是吴江人文景观中独有的“十样景树”。
太湖浦江源水利风景区
太湖浦江源水利风景区位于江苏省吴江市七都镇境内,依托太浦河枢纽与东太湖自然风光而建,属于城市河湖型水利风景区,规划面积14.7平方公里。景区交通十分便捷,区位优势明显,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物产丰饶。景区有太湖大堤、太浦闸、太浦河泵站等工程,景观壮丽,气势恢宏,还有星罗棋布的湖荡,纵横交错的河港,浩浩荡荡的太湖,洞庭东山西山尽收眼底,美不胜收;景区人文历史氛围厚重,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此主持创办了太湖大学堂,是他目前居住与传道的主要场所,费孝通曾在景区附近的江村调研。
先蚕祠
先蚕祠又名蚕花殿或蚕王殿,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五龙路口,即盛泽丝业公所,俗称蚕花殿或蚕皇殿。。在古代,蚕神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劳动人民为了向蚕神表示敬仰,并表达蚕农对来年丰收的美好希冀,所以蚕农们对蚕神进行祭祀,并衍生出许多风俗。2013年被列为国家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蚕祠是汉族古典庙堂式建筑,正面门楼飞檐斗拱,气势轩昂。旁侧是八字形清水砖壁,朴素雅洁,再前过栅门是小广场,原是香客集散处。
震泽古镇
震泽古镇,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西南部,与浙江省毗邻,古称“吴头越尾”,是吴江的“西大门”,也是中国著名的蚕丝之乡。古镇先后荣获国家4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蚕丝之乡、中国亚麻名镇、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等荣誉称号。古镇悠悠河水两岸,散布着师俭堂、慈云寺塔、禹迹桥、宝塔街、 文昌阁等主要景点。
柳亚子故居
柳亚子故居位于吴江市汾湖经济开发区黎里社区中心街75号,200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亚子,(1887—1958),吴江黎里人,爱国诗人、南社发起人。原名慰高,字安如,后改名人权,字亚卢,再更名弃疾,字亚子,原籍北厍大胜村,十二岁随家人迁居黎里镇。柳亚子出身书香门第,少从母亲学唐诗,并受其父亲影响,赞成变法维新,醉心于《新民丛报》的 宣传。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他在家乡参加中国教育会,随即赴上海入爱国学社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