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豆整理了安徽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名单一览(最新),分别是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一起来看安徽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吧。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
铜陵经济技术开发区(简称经开区)创建于1992年7月,1993年5月,成为全省首批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规上实现工业总产值732亿,主导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其中,铜基新材料产业是经开区的首位产业,该产业总体生产能力达110万吨。其中,低氧铜杆产量28万吨、黄铜棒材15万吨、特种电磁线产量达20万吨(位居世界第三位)、高精度铜板带6万吨。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
六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中国司法鼻祖、“上古四圣”之一皋陶封地——安徽省六安市中心城区东部,始建于1992年,1993年5月被批准为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3年3月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16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6.07亿元,增长6.7%;规模工业增加值39.68亿元,增长6%;财政收入15.66亿元,增长17.2%;外贸进出口12453万美元,增长10.53%;直接利用外资5030万美元,增长13.2%;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15亿元、其中工业投资29.18亿元。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
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3年4月由**批准设立,常住和就业人口20万人,集综合保税区、汽车电子产业园、汽车零部件出口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和外贸码头六个国家级发展平台于一体。经开区投产开业企业2600余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投资企业26家,国内上市公司48家,高新技术企业93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78家,国家级研发机构13家。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合肥经开区)成立于1993年4月3日。2000年2月,晋升为国家级。设有合肥出口加工区和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合肥经开区由南北两区组成,设有高刘、海恒、锦绣、莲花、芙蓉、临湖6个社区(街道),合肥空港经济示范区、合肥出口加工区、新港工业园3个园区。合肥经开区成为国内家电产品种类和品牌集中度最高的开发区,是全国最大的冰箱、叉车、挖掘机、轮胎、液压机床制造基地,以及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基地,相继荣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家电)”“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区”“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国家低碳工业园区”“国家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等诸多国家级荣誉。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
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淮南市东部新区,始建于1988年5月,1993年3月更名为淮南经济技术开发区,同年7月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2013年3月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皖北地区首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且拥有省级生物医药工业园、省级新型工业化煤机装备制造产业和省级新型工业化医药化工产业示范基地、全省重点支持文化产业(文化设备用品和创意产业)示范园区等特色园区称号。
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
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1996年3月经省政府批准成立,2014年10月升级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宣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标准化厂房和科技孵化器已开工建设,产业转型发展态势加速推进,综合配套能力不断提升。开发区立足于营造“亲商、安商、富商、扶商”的良好的投资环境,严格实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一条龙”服务,形成了“公开、公正、公平”的规范高效办事流程。
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国家级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国家低碳工业园区试点、全国百佳科学发展示范区、安徽省半导体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安徽省新型工业化产业基地和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副中心,规划控制面积55平方公里。开发区业已形成电子信息首位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和高端服务业。现正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电子基础材料、IC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新型电子元器件、终端应用和整机制造等电子信息全产业链。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6月,2011年4月10日经**批准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20多年的发展,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滁州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近年来,滁州经开区致力科技创新,加速转型升级,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先后获评“中国十大创新力开发区”、“国家级经开区相对竞争优势30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开发区”。
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安徽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位于安徽省滁州市。2022年6月,**批复,同意滁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
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于1992年8月经安徽省政府批准设立,一期规划面积7.2平方公里。开发区坚持“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发展方针,艰苦创业、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全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快速、协调发展,在安庆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窗口、辐射、示范和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