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饮水四个误区 更加安全健康喝水妙招
喝水,不要拘泥于“8杯水”,杯子大小不同,饮水量自然也就不同。《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成年人每天饮用1500—1700ml水最为靠谱,请依据杯子大小,自行计算“杯数”;另外如果是天气较热或者是一些特殊人群(室外工人、运动员等),还应该适当增加饮水量。
只要喝的水干净、合格且安全,均可放心饮用。
不喝烫水和冰水,水温要“适宜”。喝冰水,会使胃黏膜突然变冷,引起毛细血管收缩,从而就会引起胃肠不适;喝烫水无疑会损伤黏膜(食道、胃),甚至会增加患消化道癌症的风险。
所以,37摄氏度左右的水最为靠谱,与体温相当,人体接受程度会更高。
讲卫生,不要喝“生水”。饮水,要注意卫生,保证干净且安全;很多人习惯直接喝未经加热煮沸的自来水,但这样的“生水”中可能含有氯气、细菌、虫卵等有害物质。所以,请加热煮沸之后再喝。
不要等到口渴之后再喝水。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人总是喜欢等到口渴之后再去饮水,但此时身体已经严重缺水,对于身体代谢存在较大威胁。
所以,养成靠谱的饮水习惯,起床后、吃饭前、睡觉前等重要时间段都要刻意少量饮水。
慢慢喝,不要“一次性大量饮水”。喝水别着急,要“小口慢喝”,拒绝口渴之时一次性大量饮水,单次饮水不得超过500毫升,拒绝“水中毒”。小口饮水,每次200ml左右,减缓速度慢慢饮用。
合理看待广告,不要迷恋“概念水”。市面上的“噱头水”五花八门,富氧水、碱性水以及生态水等概念水层出不穷;其实更多的都只是“宣传噱头”而已。相比之下,还是白开水更加实惠靠谱,“概念水”并没有什么神奇之处,不要为了所谓的健康而花了冤枉钱。
走出饮水误区
误区一:水越纯越好
经常饮用纯净水,人体所需要的钾、钙、镁等无机元素没有了,人体所需要的锌、硒、氟等多种微量元素也没有了。时间一长,必然会造成人体的营养失衡。
误区二:用饮料代替喝水
喝水是补水过程,喝饮料其实是脱水过程。因为饮料中加了很多甜味剂、黏稠剂等化学添加剂,人体要把这些物质代谢出去,就得额外消耗更多的水,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越喝饮料,越觉得口渴的直接原因。
误区三:“硬水”会导致结石
“软硬水”与结石的关系,目前并无明确论证,结石的形成更多是与饮食习惯有关。
误区四:每天必须喝够8杯水
每人平均每天喝2000毫升左右的水,对健康有好处。8杯水只是一个形象术语,喝水虽不需像吃饭那样定时严格,但某些特定时候一定要记得喝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