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苗族历史的英国传教士伯格理 重思传教士——被尊为“苗王”

改变苗族历史的英国传教士伯格理 重思传教士——被尊为“苗王”

创办学校,提倡教育,首倡双语教学、男女同校,倡导妇女解放

1906年,学校开班授课。简陋的教室很快就不能满足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的教徒。1908年柏格理回英国募集到 2000英镑,他用这笔钱修建了一幢有着烟囱和壁炉、可容纳两百多人的宽敞教学楼,并建立了石门坎小学,小学相继修建了宿舍、礼堂、足球场和游泳池。这里的学生后来打败了当时西南军阀杨森的足球队。

1905年以前,石门坎大花苗族略识些字的只有两个在彝族土司家做高级家奴的苗族人。1905年,柏格理来到石门坎。同年在石门坎着手创办学校向苗民及一切贫民孩子开放。至1945年,从这里毕业的有小学毕业生4000多名,几百名初高中生,30多名大学毕业生,四名博士。

创立苗文

伯格理利用自己的语言天赋,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结合苗族衣服上的符号花纹,于1905年为苗族创立了一套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苗族人称这套文字为“老苗文”,英语世界惯称为柏格理文(the Pollard Script)。利用这套文字,辗转去日本印刷大花苗文《圣经》,学校也用苗文编写《苗文基础》、《苗族原始读物》等教材,并出版了苗文报。从此,苗族的历史被改写,有了自己的文字。

改革陋习

“平民教育”开展的同时,教会改革当地陋习。要求归信的苗民教徒不要酗酒;提倡教众讲究卫生,要经常洗澡,关闭“花房”(年轻男女随意发生关系的地方),禁止早婚早育,规定“男子年满22岁, 女子满20岁后方可结婚”。

伯格理通过这些善举,将愚昧贫穷落后的乌蒙山区变为“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文化圣地”,实乃文明奇迹。因而受到当地人尊敬 ,被当地苗人称为“ 拉蒙”(苗王)。

1915 年9月15日,柏格理在救治“伤寒”病人时,不幸感染去世,时年51岁。他23岁来中国,在中国艰辛生活了28年,这个看似文弱但内心坚韧的传教士长眠于这块他所爱的土地。


伯格理后人访问石门坎,穿苗族服装

据《昭通教会史》记 载:“柏牧师死于石门。出殡时,苗、彝、汉送殡者有好几百人,无一人不痛哭失声,陵壑相应。创建苗族致丰功伟业,岂但该族戴其德泽,凡我西南教区各族群 众,莫不尊之为父。”人们为他捐资修建坟墓,墓地就坐落在一个俯视石门坎的小山坡上。

柏格理生前曾多次向人表示,他来中国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民族的皈信”。他坚信“如果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落在地里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

他确实做到了。

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内容仅做交流和学习使用

创建第一所西医医院和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

柏格理在这里创立了第一所医院,他的妻子利用的的医学知识,和当地的巫医做斗争。后来的苗族教徒回忆:柏格理亲自为我们苗家人治大脓疮,连大麻风都不怕。

创建最早的麻风病院,麻风病救治在西方已经很成熟,但在中国当时是被厌弃的群体,饱受歧视。1914年,当柏格理听说广西都督诱杀活埋麻风患者的消息时,他愤怒地谴责,并用英国一个麻防组织邮寄的钱,积极救治麻风病人。他去世后,这个教会对麻风病患者的道义责任一直延续了下来。至今这个麻风村还在。